你的位置:线上炒股配资_线上股票配资门户_专业在线配资炒股 > 线上炒股配资 > 策略联盟按月配资 东汉历史上最搞笑的政变:皇子带着十几个宦官,就能成功夺权登基_汉安帝_事儿_阎皇后
策略联盟按月配资 东汉历史上最搞笑的政变:皇子带着十几个宦官,就能成功夺权登基_汉安帝_事儿_阎皇后
发布日期:2025-05-06 21:09    点击次数:161

策略联盟按月配资 东汉历史上最搞笑的政变:皇子带着十几个宦官,就能成功夺权登基_汉安帝_事儿_阎皇后

在东汉时期策略联盟按月配资,公元125年快到年底那会儿,发生了一件挺逗乐的宫廷变故。

有个十岁的小皇子,突然间,领着十几个太监,在宫里挥着刀子四处乱劈,把一些太监给劈死了。接着,这个十岁的小家伙,带着自己的人马,一路跑到皇宫的云台阁,大声嚷嚷着说要当皇帝!

这种事,不管在哪个时代,听起来都挺不可思议的。先不说那场政变,感觉就像是小孩在闹着玩。就说一个才十岁的孩子,居然领头搞事情,这怎么看都不太靠得住。

不过这事儿还没完,更奇怪的事儿还在后头呢。你猜怎么着?这孩子一开口说自己是皇帝,底下那些个大臣,竟然一个个都跑来见他,跟真事儿似的。不光这样,趁着大臣们来的功夫,这孩子还手脚麻利地把京城的军队给掌握了,整个京城的情况,眨眼间就被他攥手里了。

展开剩余96%

那时候,这个才十岁的小家伙,在大家都夸他之后,突然做出决定,要对当时掌控朝廷的阎家动手。在那晚之前,阎家可真是厉害得不得了!朝廷里的大权,基本上都被阎家的人,特别是那个阎太后给抓在手里了。阎太后就是阎家的人,靠着她的地位,阎家几乎掌控了整个汉朝的最高权力。

可没想到,就在那天晚上,阎家费尽心机搭建的权力小圈子,脆弱得跟层窗户纸似的。就被那么一个才十岁的小家伙,随手一捅,整个就乱套了,乱得不成样子。

第二天太阳升起时,阎家的几个汉子全都没了命。掌大权的阎太后呢,也被悄悄地关了起来。那个代表皇上权力的玉玺,也被这个才十岁的小家伙,从太后那儿给夺了过来。

就这么一晚上的工夫,东汉上面的大人物们情况大变。一个才十岁的小孩,用了一种让人想不到的方法,就把这场权力变动给搞定了。

这个小孩,其实就是东汉时候的皇帝,叫刘保,也就是汉顺帝。

这次政变简直就像一场“大笑话”,后来的人们在史书上都把它叫做“西边钟楼事件”。

一个十岁的小孩,身边跟着十几个太监,居然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把东汉的老大位置给抢到手了。这事儿说来真是让人难以置信,感觉就像是在开玩笑。但事实就是,这事儿真的发生了,历史书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那么,西钟政变这档子事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政变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怎么一个才十岁的小孩,就带着那么十几个太监,居然能这么快地把局势给稳住,还成功地搞起了这场政变呢?

这事儿,咱们得往前捯饬几个月,说说汉安帝归天那会儿。

公元125年三月份,东汉的第六个皇上,也就是汉安帝刘祜,在出门巡查和祭祀的半道上,突然间就病得挺厉害了。

据说,历史上记载汉安帝那次生病,真是急得很。一下子就病倒了,连话都讲不出来,想要安排点后事,也是难上加难。

说起汉安帝没能留下遗言这事儿,后人可是议论纷纷。有的人觉得,不是说汉安帝没想着留遗言,而是在他病得挺重那会儿,可能已经被人掌控住了,没法按照自己的心意来。

那时候,汉安帝最信任也最有话语权的人,就是他的皇后阎氏。阎皇后不光深受汉安帝的喜爱,跟宫里那些有权有势的宦官们也打得火热。因此,要是阎皇后心血来潮,想搞个突然袭击,把汉安帝跟外界的联系给一刀切了,那还真不是啥难事。

再者,说白了,瞧瞧阎皇后后来干的那些事儿,真让人感觉她有那么点动机。

反正吧,由于好多原因,这位汉安帝在出去逛逛的路上,突然间就病得厉害,没了。接着呢,阎皇后就先瞒着这事儿,火急火燎地回了京城。回到京城后,阎皇后一出手,她老爹和兄弟们就把京城给牢牢把控住了。

等事情完全被摆平了,阎皇后这才站出来,告诉大家汉安帝已经驾崩的消息。

汉安帝去世后,紧接着,大家就开始琢磨起另一件大事儿。这事儿就是,到底谁能来接替他,坐上皇帝的宝座呢?

汉安帝呢,他就一个儿子,就是后来带着一群宦官,大概十几个吧,一起搞政变的那个小家伙,叫刘保。要说这皇位该谁继承,那刘保肯定是头一个,没别人了,这皇位铁定得落到他手里。

不过话说回来,在汉安帝咽气之前,有那么一档子事儿,搞得刘保这个接班人候选人的位置,有点不太稳当了。

这事儿讲起来挺曲折。说白了,就是十年前,汉安帝一不小心,宠幸了个宫女。没想到,就这么巧了,宫女怀上了,生下了刘保。可笑的是,这宫女之外,汉安帝后宫里那些妃子,连阎皇后都算上,居然一个都没能给汉安帝再添个一男半女的。

这么说来,刘保因为是宫女所生,就成了汉安帝手头唯一的宝贝儿子。等刘保一点点长大成人,他也就顺顺当当地被挑中,当上了太子。

可是对于这个结局,阎皇后心里头当然是很不高兴的。

阎皇后心里明白,刘保并非她亲生,要是将来刘保当上了皇帝,那她手里的权力可就全没了。而那个宫女呢,到时候会摇身一变成为太后,这事儿她怎么想都咽不下这口气。

接下来,阎皇后就对太子刘保动起了坏心思。她先是瞅准时机,悄悄地把刘保的亲妈,也就是那个宫女给毒死了。之后,阎皇后还不忘拉拢汉安帝的乳母,一块儿在朝廷里煽风点火,整出个“反太子小团体”。

后来啊,有那么一伙人,主要是汉安帝的乳母带着头,老在汉安帝面前嚼舌根,说太子的不是。再加上阎皇后自己也在暗地里使坏,煽风点火。结果,汉安帝一气之下,脑袋一热,直接大手一挥,把刘保的太子位置给撤了。

在古代的时候,废太子这事儿挺常见的。不过要说到刘保被废,那可真是个特例。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汉安帝就刘保这么一个独苗苗儿子。刘保一被废,整个皇室里连个能顶替太子位子的皇子都没了。

说实在的,这个结果对阎皇后而言,还算过得去。反正阎皇后心里琢磨着,接下来她只要瞅准时机,让汉安帝再添个皇子,然后想办法把这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来养,不就完事儿了嘛。要么呢,阎皇后自己也能努努力,给汉安帝生个皇子,这样一来,后面的那些麻烦事儿,统统都不是问题了。

可阎皇后压根儿没想到,她那个盘算,最后竟然让一个突发事件给搅黄了。

公元125年3月份,就在刘保被踢下皇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汉安帝突然间就没了。

汉安帝说走就走,这可把阎皇后给整懵了,全盘计划都乱了套。紧接着,最头疼的事儿来了:到底该不该让刘保坐上那把龙椅呢?

我们有把握猜想:说不定,在汉安帝去世前头那会儿,他真有可能说了,想再让刘保当太子,接着由刘保来坐上皇位。到底这时候对汉安帝来讲,刘保就是他唯一的骨肉了,他也没别人可选了嘛。

可是,阎皇后对这结果肯定是没法接受的。

说起来,打从之前那档子事儿过后,阎皇后跟刘保之间,那简直就是冤家路窄,没完没了了。刘保这边呢,心里头对阎皇后那是恨得牙痒痒,一来是因为她害死了自己的亲妈,二来还把自己给废了。所以啊,只要刘保哪天能当上皇帝,那他肯定得找阎皇后好好算算这笔账,报复一番。

这么看来,阎皇后偷偷改了汉安帝的临终吩咐,还瞒着大家不告诉大家汉安帝已经走了,这事儿就合情合理了。

说实话,正式的历史记录里肯定没写阎皇后改过皇帝最后的命令,所以我们也不清楚,汉安帝快不行的时候,心里到底是怎么打算的。总之呢,阎皇后仗着自己是皇后,先把这事儿给瞒了下来,然后赶紧回了京城。一直到她的那些亲戚们把京城完全掌控住了,这才告诉大家,汉安帝已经去世了。

然后,当汉安帝去世的消息传得满城风雨时,大伙儿就下一任皇帝该选谁这事儿,展开了热火朝天的争论。

首先,说到那些士族大官们,他们心里头肯定是向着刘保来当皇帝的。虽说这些大臣们不一定就是刘保的铁杆粉丝,但他们在朝廷里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只能站在刘保这一边。为啥呢?因为要是刘保不当皇帝,换了别人来坐这个位子,那就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了。再说了,要是换了别人当皇帝,那以后阎家肯定会长时间把控大权。

好多士族官员心里头都不乐意看到外戚家族一个人说了算,毕竟这样一来,他们的好处就得被抢走了。

阎皇后这边呢,她是绝对不会同意刘保来当皇帝的。可要是她不选刘保,换个人吧,又感觉不太对劲。说起来也是,东汉中期那几位皇上,生孩子的能力都不太行。这样一来,除了刘保,阎皇后还真难找出个合适的继承人来。

那时候两边具体是怎么斗的,后来史书上说得不太清楚。咱们只知道,阎皇后的家里人掌握了京城的兵马,所以那些士族当官的反对声,没多久就被压下去了。

结果是这样的,阎皇后不顾大家的反对,找了个理由说“刘保被先皇给罢黜了”,就没选他当皇帝。然后,她开始从老刘家的其他亲戚里物色新皇帝。挑来挑去,最后阎皇后定下了汉安帝的堂弟刘懿,让他坐上了皇位。

皇上其实有亲儿子活着,但掌权的皇后却没选他,反而挑了皇上的堂弟来继承皇位。这事儿,大家心里头肯定都不乐意。就连后来史书上写的,大家也都不太认这个刘懿是东汉的正统皇帝,他连皇帝的谥号都没捞到。因此,很多研究历史的人,干脆就直接用他的爵位来叫他,管他叫‘北乡侯’。

后来,刘懿被大家推上皇位,因为他那时候年纪还小,阎皇后就很自然地掌握了东汉的大权,开始亲自管理国家大事。

现在这个时候,咱们得管她叫阎太后了。

这时候,汉朝上面的大佬们,好像都被阎太后给捏在手心里了。京城里负责守卫的部队,也全让阎家的那些亲戚给接手了,看起来就像是事儿都已经板上钉钉了。

但其实吧,后来的事情发展,并不像阎太后预想的那么顺畅。反倒是,好多士族官员还是不买她的单。虽说表面上尊称她为太后,可真到办事儿的时候,谁也不听她的!

说白了,阎太后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她手里的权力不够稳当,根基太薄弱了。

在阎太后掌权之前,东汉其实已经有好几位太后当过家做主了。就拿阎太后的前一任邓绥太后来说吧,她掌权掌了足足十六年,甚至还自称为“女君”。那时候,她下命令都不用什么诏书,直接用懿旨,还自称“朕”。说实话,她离直接当皇帝就差那么一点点了。在那漫长的十几年时光里,大臣们也都认邓绥这个地位,都愿意听她的话。

可到了阎太后掌权那会儿,一切都变了样。

跟以前的邓绥比起来,阎太后那手段,真的差了一大截。

要说管理国家或玩转政治这套把戏,邓太后那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相比之下,阎皇后顶多就是个新手小白。整个东汉王朝,就算权力交到了阎皇后手里,她也压根不知道怎么去摆弄!特别是那些大臣们不配合,一个个懒洋洋的,好多国家大事,阎皇后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咋解决。

这事儿还没说到点子上,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他们俩的家庭背景差别太大了!

在东汉那会儿,有好几位太后都曾掌过权,而且还掌了挺长时间。不过呢,除了阎太后,这些太后们都有个相似之处。啥相似呢?就是她们的家族都是东汉一开始打下江山的大功臣家族,要么就是在刘秀当皇帝那会儿立了大功,能够和刘秀家族联姻结亲。

说白了,就是这些太后啊,或者她们的亲戚啥的,身体里都流着一丁点儿刘秀的血。

要是把东汉想象成一家公司的话,刘秀就好比是这家公司的老总,一手创办了它。刘秀他们家呢,就像是手里握着这家公司最多的股票,能直接说了算的大股东。不过,除了他们,还有一些开国时候立下大功的家族,好比说后来掌了好长时间权的那几位太后的娘家,这些家族也都有公司的一些老股份。

另外,由于她们家族和刘秀家族一直以来都有联姻的传统,所以她们手里的股份很难被拿走,也不太可能被完全排除在外。

这样一来,那些皇帝的亲戚们,通常就成了一股不能小看的政治势力。而且,经过好多年的生儿育女,他们的家族一般都变得特别大,人丁兴旺得很。

这等于说,要是哪家有个女子当上太后,还握上了大权,那这家的人,加上那些亲朋好友,立马就能填满东汉好多重要的官位,织成一张大大的权力网,把国家给牢牢攥在手里。

不过阎太后那边势力不行。

阎太后的老祖宗们,其实并不是东汉打天下时那些响当当的大人物。她能一步步往上爬,最关键的是靠了她的一位远房姑奶奶。这位姑奶奶运气挺好,嫁给了汉明帝,成了妃子,算是跟皇宫沾上了边。后来,到了邓绥掌权那会儿,邓绥不想给汉安帝找个太厉害的皇后,这样一来,机会就落到了阎太后头上,让她当上了皇后。

因此,现在的阎家,表面上看像是把大权都攥在手里了。可实际上呢,阎家就那么丁点儿人,能用的就更是屈指可数。就算阎太后心里头想着要多安排些自家亲戚进去,可家里头也实在没那么多人给她安排啊!

那时候,阎家能指望上的人,也就阎太后那四个亲兄弟了:老大阎显,老二阎景,老三阎耀,还有老四阎晏。这哥儿四个,一个管着汉朝的兵马大权,一个守着皇宫的卫队,一个看着城里的守卫,最后一个则管着京城里的金吾卫。

阎家那时候手握着京城军队的大权,所以嘛,他们能短时间里把局势稳住。不过话说回来,阎家四兄弟手底下那些京城军队的校尉啊、队长啥的,还有那些中层将领,其实全都是各大世家大族派来的人。

这些中层的军官们,因为体制上的无奈,只能先跟着阎家四兄弟的意思走。但说实话,他们心里头,对阎家这几个人是一点也看不上。

有人可能会这么想:阎家现在手握大权,那他们何不慢慢来,跟那些士族官员搞好关系呢。只要掌权久了,肯定能培养出一大帮自己的人,到时候整个国家不就稳稳当当地在他们手里了吗。就像以前那个霍光家族,他们也是这么一步步来的。

那时候的阎家,起初也是打算这么做的。

不过话说回来,后来连着出了三档子事儿,硬是把阎家的全盘打算给搅黄了。

第一件事儿,就是说咱们得整理整理身边的朋友圈,把关系理清楚。

以前,阎太后之所以能鼓动汉安帝废掉太子,还瞒着大家皇帝去世的事儿,不光是因为她自己是皇后,更重要的是,她和那时候宫里那些有权有势的宦官们联手合作了,成了政治上的铁杆伙伴。

可没想到,阎太后一上台,立马就翻脸不认人了,对她那些宦官伙伴下了狠手。那时候,宦官里权势最大的中常侍樊丰,阎太后二话不说,直接让人给逮了,接着就处决了。

可能阎太后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把大权紧紧攥在手里了,不用再有人跟她分权,那些宦官盟友也没用了。于是,阎太后在收拾这些宦官时,手段特别狠。只有那些老老实实听阎太后的话,一点反对念头都不敢有的宦官,才没被除掉。

这种在背后给伙伴捅刀子的做法,虽说让阎太后在短时间里一手遮天。但与此同时,阎太后和阎家也因此失去了不少宦官的站队。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给后来的西钟事变悄悄铺了条路。

第二件麻烦事儿,就是没能成功地把那些大家族拉到手。

其实,打从阎太后上位那天起,就连当皇后那会儿,她就一直在想办法跟那些有地位的士族大臣套近乎,就想让他们站自己这边。

不过呢,真正肯给阎家面子的士族,实在是少之又少。就算有那么一两个士族,胆敢站出来表明立场,也会立刻遭到其他士族官员们的集体排挤。

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说白了,就是因为那些士族当官的,从心底里看不起阎家!

咱们拿袁绍他们家来举个例子,就是那个后来出了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虽然到那时候他们还没做到四世三公那么厉害,但也已经有‘两世三公’的辉煌了。你要是把东汉想象成一家公司,那汝南袁氏就像是公司里的‘资深员工’。他们家虽然没拿到公司的初创股份,但老祖宗有两代人,不是当过公司的老大,就是管钱的二把手。

在袁家人看来,阎家老祖宗那会儿,别说高层管理者了,连中层干部都勉强算上。他们家也没啥股份在手。就是靠着家里姑娘嫁了个好人家,再加上现任董事长突然离世,这么一来二去的,他们竟然机缘巧合地掌握了公司的大权。

像阎家这样的背景,怎么能让像汝南袁氏那样的大户人家心服口服呢?

可能有人会想,当真正的好处摆在眼前时,那些士族自视甚高的架子,根本就不算什么。只要阎太后能给出一个让人心动的条件,像汝南袁氏这样的士族大家族,肯定也会动心,愿意妥协。

可话说回来,现在的阎太后,她手里有没有能让袁家动心的筹码呢?

阎太后她家呢,本来就一股股份都没有,所以嘛,想给袁家分点股份也是不可能的。说到公司最上面的那个位子,阎家为了能把权力抓在手里,肯定也不会轻易放手。就算咱们退一万步去想,要想让袁家这种大家族动心,那至少得给他们一个像三公那样高的职位才行。但话说回来,阎太后她真敢这么随便就把这个位子给出去了吗?

搞定袁家这一个家族,就已经费了好大劲。那要是碰上东汉各地那上百个差不多情况的地方大佬和有钱有势的家族,阎太后哪有可能都搞得定啊?

说起来,阎太后掌权那会儿,也想过在这块儿做点文章。于是乎,她一出手,东汉的三公位置,几乎全换人了。可问题是,这么一来,也就那么几个高层士族官员得了甜头。绝大多数的地方士族,压根儿就不认阎家的账。

这事儿,让阎家的权力结构直接变成了没源头的活水,站不住脚了。

对中下层当官的来说,他们的权力大都是上头给的。只要上面有人罩着你,你干啥都对。可阎太后不一样,她处在最高位,权力是从下面来的。要是下面没人挺她,她凭啥管国家呢?

当然,要是仅仅碰上这两件突发事儿,阎太后其实也能挺过去。只要时间足够长,她也能一点点地应付过来。

然后呢,又出了第三档子事儿,这事儿直接把阎太后给难住了,她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第三件事,说的是刘懿去世的事儿。

说白了,那个阎太后扶上皇位的刘懿,只坐了八个月龙椅,也跟着去世了。

刘懿一咽气,阎太后和阎家立刻就慌了神。刘懿这一走,阎太后掌权这事儿就显得不太站得住脚了。而且,宫里的那些宦官,也不是都向着阎太后。所以说,就算阎太后想瞒着这事儿,也没那个本事。

刘懿去世后,阎太后立马封锁了消息,并且赶紧派人去各地找刘氏宗亲的孩子来京城,打算赶紧选个新皇帝。不过,宫里的好多宦官都不再支持她了,所以刘懿去世这事儿,没多久就传得满城风雨了。

结果在这个要紧的关头,东汉都城那边,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因为皇上不在了,皇位空了出来,没人能坐上那个位置,所以阎太后还能继续管着国家大事。不过话说回来,阎家手里头没啥实权,整个家族就像是飘在空中的楼一样,不稳当。

再说那个之前被废掉的太子刘保,他现在还在京城里头呢。有不少当官的世家大族,现在都铁了心觉得,刘保接下来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按道理讲,这皇位本来就该是他的!

就在那样的情形下,这场充满戏剧张力的权力更迭,真的上演了。

刘保之前被废掉以后,就换了个头衔,变成了“济阴王”。但因为他年纪太小,妈妈也不在了,所以没法跑到封地去。他就只能待在京城。阎太后掌权以后呢,就直接把他关在了皇宫里的德阳殿西钟楼,不让他随便出来。

那时候,刘保旁边就只有一位奶妈在照顾他,这位奶妈的名字叫做宋娥。

根据历史资料的描述,宋娥大概不是来自什么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她很可能就是个普通老百姓,说不定家里条件还挺差,后来就去给刘保当奶妈了。像她这样的人,以前根本不会有人多瞧她一眼,就连那个阎太后,也没把她太当回事。

就在这紧要关头,那位奶妈宋娥,可真是立了大功,硬是把历史的走向给扭转了过来。

那时候,刘保被看管得紧紧的,想出去透透气都难。可巧的是,他的乳娘宋娥还能跟外面通通气儿,所以刘懿去世的风声,她很快就知道了。知道了这事儿后,宋娥没犹豫,立马去找了几个自己平时挺熟的宦官。这些宦官啊,都是在之前那场大风波里捡回一条命的,心里头对阎家那是一肚子怨气。

这里面,带头的那个太监,是中常侍孙程。

孙程这位中常侍,在后宫里头,其实官职不算大。不过呢,这职位挺特别。东汉那时候后宫的管理体系里,有些中常侍,他们是宦官但也是能舞刀弄枪的武士。别看他们是宦官,在皇宫里头,他们是可以合法带着武器的!

这事儿真的挺重要的。

要不是因为有孙程这个人,那以后啊,就算有人想站边刘保,他们在皇宫里头想找把趁手的兵器都难。

孙程一露面后,没过多久,就有另外十多个宦官陆陆续续地靠了过来。最后,一共十九个宦官,以孙程为头儿,在刘保待着的西钟楼底下,每人割下一块衣袖当誓言,打算一起把刘保推上皇位。

那么说,有了这十九个太监的保驾护航,当时只有十岁的刘保小朋友,总算是从西钟楼里头出来了。至于那些原本在西钟楼盯着刘保的太监嘛,肯定就被处理掉了。

后来,刘保在那十九个太监的掩护下,飞快地往皇宫外面冲。这次政变能不能成,主要就看能不能顺利逃出皇宫。只要能跑到外面,找到那些大臣,按照当时的情况,大臣们肯定会立马拥立刘保当皇帝。这样一来,政变就算是到手了。

但后来,刘保要怎么带着那十九个太监,成功逃出皇宫,这可真是个大挑战。你想啊,刘懿死了以后,阎太后立马就把皇宫给封死了,还派了好多军队,把皇宫围得跟铁桶一样。就凭这十九个太监,想去跟那些军队斗,那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没门儿的事儿。

就在那会儿,发生了挺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幕。

说白了,刘保逃出西钟楼后,头一件事就是领着那帮宦官,直奔阎太后呆的崇德殿。那时候,阎太后还没回过神来,手底下的兵也不敢随便动手。因此,这十九个宦官立马动手,把守在外头管事的几个宦官给干掉了,这样一来,场面就被他们给稳住了。

接着,刘保领着那帮人,气势汹汹地就往云台宫闯,一边还吩咐手下快去把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叫来。

阎太后那边一听说刘保跑了,就知道追不上了。后来呢,她听了哥哥的主意,干脆就把外面的军队叫进了宫里,想拦住刘保他们。

可就在这时候,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人物登场了。

有这么一个人,他叫冯诗。历史上没有详细记录他是干啥的,这个名字在历史资料里头也就露脸了一回。

那时候,大家都知道阎太后让军队进宫,是冯诗带的头。可没想到,冯诗接到阎太后的命令后,没去追刘保他们,而是一出门,就把阎太后派来的太监给干掉了!

后来吧,冯诗压根就没带兵去帮刘保,他直接领着队伍回军营待着去了,哪边也不站队。所以后来刘保当上皇帝后,也就没给他啥奖赏,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结果是这样的,冯诗没能抓住那个可以让他名字永远留在历史上的大好机会。不过话说回来,他这一回撤,反倒一下子改变了整个大局。

冯诗带着兵马离开后,阎太后没别的办法,只好派她的另一个兄弟阎景亲自出马,跑到宫外去召集兵马。可这样一来,刘保就得到了宝贵的时间,能顺利赶到云台宫,和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们见面。

后来,等刘保逃跑的事儿传得满城风雨时,第二个重要人物就露面了。这家伙叫郭震,那时候他是尚书,手底下管着一部分羽林军呢。

到了紧要关头,刘保一到云台宫,阎景就领着大队人马追上来了。就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刻,郭震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只带着一小队羽林军,坚决支持刘保。

后来,郭震带着他的人,在一片混乱中逮住了阎景,这才让局势暂时安稳下来,他们很快就掌握了云台宫周围的控制权。与此同时,那些听到风声的大臣们,也都火急火燎地赶来拜见刘保。

到现在,事情已经成定局了。

大臣们一见到刘保,立马就推他当上了皇帝。而那些城里的军队呢,因为京城的那些中下层军官,大多数都是各大士族出身,根本不理会闫家那一套。所以啊,没过多久,刘保就让他的那十九个宦官手下,飞快地把整个京城的守军都给控制住了!

等阎太后收到风声那会儿,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京城里的军队,阎家已经完全指挥不动了。到了那天后半宿,刘保干脆直接下令,让军队冲进宫里抓阎家的人,一下子就把阎家的几个大头头给逮住了。阎太后自己呢,被堵在宫里头,想出去都出不去了。

第二天一到,阎家那些男的,大多都没能逃过一劫,被处理了。接着,汉顺帝在一大群大臣的陪同下,直接去了阎太后的住处,把皇帝的大印给要了回来。这样一来,汉顺帝总算是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阎太后后来被关到了偏远的宫殿里,不能随便出门。阎家的其他人呢,全都被打发到了越南那边。没多久,大概也就两三个月的样子,阎太后在宫里突然间就没了。太后一走,刘保挺‘懂事’的,把她跟汉安帝葬在了一起。至于那些大臣们,也都挺默契的,没人去深究太后到底是怎么没的。

这就是东汉时候那个有名的“西钟事变”的全部经过。

说说阎家衰败那事儿,你瞧,它来得可真猛。感觉就像是眨眼间,啥动静还没闹大呢,事儿就已经翻篇了。

说到底,阎家现在遇到的这些麻烦,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家底不够扎实,站得不稳当。

要是阎太后不是阎家的人,而是来自其他几个很厉害的外戚大家族,这次政变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至少,在刘保冲出来的时候,阎家绝对有本事召集军队,把他们给挡住。

不过挺让人头疼的是,那时候在京城的军队里头,下面的兄弟们根本就不给阎家面子,阎家想指挥他们,那是门儿都没有。

要是阎太后早知道,自己拼死拼活这么多年,到头来却是这么个下场,她可能心里头得琢磨,早知道就不该瞎折腾这么一趟了。有的事儿吧,早些年窦家和邓家能办,后来梁家也能跟着做。但到了阎家这儿,用同样的手段,却偏偏给自己惹来了抄家灭族的大祸。

这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策略联盟按月配资。

发布于:陕西省